Tuesday, September 12, 2006

三人談:日本半導體產業競爭力何以落後於韓臺(中)

2006/09/11/01
日本:數字式,南韓與台灣:搞模擬式

B:甚至有人認為二者存在著這樣的差異:日本半導體廠商屬於數字式,而南韓與台灣廠商則屬於模擬式。在日本廠商看來,重要的是數據是否符合指定的規格。如果處於指標範圍之內就OK,否則絕對不行,完全屬於數字式。而南韓廠商卻不一樣,即使數據符合規格要求,也要永遠追求最佳。

C:的確如此。南韓廠商可以接受即使偶爾出現不符合指標要求的數據,但整體卻表現出較高性能的情況。給人的感覺是不合要求的部分以後可以改進。而日本廠商只要出現一點兒不合要求的數據也不行。另一方面,只要符合指標要求,哪怕整體性能不高,也可接受。

筆者:日本廠商為何要將開工率固定在某個水準,並執著于指標要求呢?

B:因為日本廠商重實效的傾向非常強烈。從以往實效中獲得的指標是行事準則,它已經變得像“繭”一樣不能突破。總而言之,就是害怕不按老規矩辦事會失敗。日本廠商的經營者對待失敗有時非常嚴厲。

C:是的,至少日本的經營者不會說“失敗了也沒關係”。結果,技術人員的基本判斷就逐漸變成了“完美主義”。完美主義雖有好的一面,但過度追求完美可能會產生各種問題。

筆者:這樣說來,日本企業在成本削減上落後,經營者討厭失敗的姿態有很大影響?

“沒有成本分析能力”

A:雖說有這種情況,但技術人員也有責任。日本廠商的技術人員很少有對成本效益進行統計學分析的意識。進行設備投資時並不規劃相應的投資是否會產生相應的效益。也許並不可信,聽說編造能說服領導的故事是技術人員的重要任務,不能這樣搞呀。

C:的確,拿某個項目開始啟動時的情況來說,日本廠商關注的是性能以及何時能夠達到目標的時間問題,不會通過分析成本得出一個方向性的結果。

筆者:南韓廠商的技術人員有這樣的意識嗎?

B:不能說所有的技術人員都有這種成本分析意識,不過,各重要部門的經理估計都有很強的統計學成本分析能力。

C:就連普通的技術人員,即便談不上成本分析的能力,估計也都具有強烈的成本意識。最近與南韓廠商的人員一起工作一段時間以後,有一種動向給人的感受很強烈。他們會把不同的部門,比如工藝部門和曝光設備部門,召集到一起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。而日本儘管在這方面已經得到很大改善,但各部門之間似乎還有壁壘。

A:各部門之間的壁壘是有。即使同樣的工藝,負責光刻和蝕刻的人員儘管表面上關係不錯,但在酒場等私下場合裏就會相互詆毀,“那幫搞光刻(或者搞蝕刻)的完全就是一群笨蛋。”在這種狀態下,即便心裏清楚只要讓對方的部門稍加改變,事情就會順利地進展下去,但由於根本無法說服對方,因此只好作罷。南韓廠商幹這個非常拿手。

C:不僅是公司內部的各個部門,包括供應商和設備廠商在內,南韓廠商具有很強的整合能力。利用外部力量,提高產品性能,削減成本,讓人感覺特別舒服。

筆者:原來如此。聽到這裡,筆者明白一個道理,南韓廠商之所以使用外部力量,並非沒有技術實力,而是因為這樣做能使整體上達到最佳狀態。然而,日本廠商普遍喜歡自主研製設備,而南韓廠商更願意從外部購買設備,二者在這方面是不是有什麼觀念上的差異?(未完待續。藤堂 安人)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