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吋廠世代合資模式 記憶體產業大趨勢 單座廠投資額過大 需共同分攤研發費用、降低營運風險
(記者吳宗翰∕台北) 2006/09/12華亞科(3474)總經理高啟全於11日參加台灣半導體設備暨材料展(SEMICON Taiwan 2006),此次也是SEMICON Taiwan第一次邀請純記憶體廠商擔任演講者,高啟全於會中表示,目前雖還無法確定18吋廠世代何時會來,但可以確定的是,由於投入18吋晶圓廠建造會是1項相當龐大的投資案,因此更不可能由單一半導體廠獨立完成,也就是說,未來跨入18吋廠世代時,如華亞科由南亞科(2408)與英飛凌(Infineon)合資(Join Venture)成立的模式將會越來越普遍。
高啟全表示,18吋廠將是未來半導體產業的主流,只不過由於在製程技術、設備及材料上還未正式定案,再加上要投入何種產品用於18吋廠也還未知,因此,尚無法確定18吋廠何時會成為主流。
但是從興建1座12吋廠便要花費30億美元來估算,興建18吋廠將需花費逾50億美元,整體投資金額更為驚人,加上產出量也將快速拉高,因此屆時如何讓18吋廠產出的產品有適當運用之處,便成為當下所有半導體廠商必須思考的問題,而也正因為投資金額較12吋廠多出甚高,未來半導體廠以合資方式來完成建廠,勢必將成為產業發展趨勢,換言之,未來廠商採南亞科與英飛凌合資成立華亞科的模式,將會相當普遍情況,而現在來看,最有可能率先投入18吋廠建造的,將會先以生產微處理器(CPU)為主。
高啟全認為,由於南亞科和英飛凌合資成立華亞科展現極佳的獲利能力,對於近日傳出爾必達(Elpida)與力晶(5346)可能在台灣合資成立新公司,高啟全對此表示,合資可以分擔龐大的研發費用,進一步降低營運風險,因此合資將會是全球的趨勢,也代表華亞科模式是成功的。
高啟全指出,就過去產業發展歷史經驗來看,全球半導體廠在發展6吋廠時,廠商總數便高達450家左右,但後來進入到8吋廠世代,總廠商數便因部份業者競爭力不足而減少3分之2,到了12吋廠世代,又因多數8吋廠自動化程度不足,無法跨入12吋廠生產半導體產品,因此將再減少40家左右,而這樣的趨勢到了18吋世代則會因自動化程度持續提高,廠商家數恐將進一步降低。
0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
<< Home